9月至11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百周年纪念讲堂联合主办了“从图像到思想:图像学与中国的另外四大发明”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汉学家与艺术史家包华石(Martin Powers)主讲,旨在通过图像学的独特视角,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之间的历史联系与区别,并通过大量的政治元图像的分析,提出中国思想史的“新四大发明”。本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教授、复旦大学鲁明军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杭春晓研究员等知名学者对包老师的讲座进行了评议和讨论,吸引了众多师生和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参与,讲座通过北京大学官方视频号等平台线上直播,累计听众超过10万人次。

包华石在讲座现场
从2022年起,包华石教授作为讲座教授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全职引进,作为饮誉中外的汉学家与艺术史家,包华石自青年时代起就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学习与研究中。他致力于从艺术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关系,重塑中国文化艺术的本来历史地位。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与深入理解、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领域的地位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杭春晓与包华石教授合影

黄小峰、包华石、蒋人和、刘晨、李洋在讲座后合影

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教授

复旦大学鲁明军教授与包华石教授合影
讲座期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刘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黄小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鲁明军(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贾妍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杭春晓等著名专家学者受邀交流。这些对话不仅丰富了讲座的内容,也为听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思考视角。
该系列讲座共四场,分别围绕“编户齐民”与“人权”“任人唯贤”与“平等”“公议”与“言论自由”以及“名实相符”与“制衡”等主题展开。包华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他通过图像分析,深入比较和阐发了中国古典思想与欧洲启蒙主义以来图像表现之间的异同,为听众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和深刻的学术启示。

讲座现场
本次系列讲座是讲堂在挖掘校内深厚学术资源、探索与校内院系创新合作模式的积极实践。此外,讲堂为此次活动提供了相关直播技术支持。通过多平台线上直播,线上参与人次达2万余人次,有效提高了知识内容的传播率。未来,讲堂将继续深化与校内院系的合作,积极探索“艺术+学术”、文化研究与美育实践的有效链接,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平台,助力学校高水平、全方位的人才培养。